《山巅周刊》定期分享科技、商业、医学及人文资讯,以及商业智慧和最佳实践,每周日发布。
在《山巅周刊第273期》等周刊中谈到城市森林,本期关注另一个关于生存的“森林”概念:食物森林。
食物森林(Food Forest)是20世纪80年代初由英国园艺家罗伯特·哈特(Robert Hart)创造的概念,但更流行的叫法是森林花园(Forest Garden),我们可以用“农林间种”来简单理解食物森林。
食物森林中,橄榄树和香蕉树高耸于蚕豆田间。
哈特是森林园艺的先驱,他在英国自家农场一个500平方米的果园里创建了一个模范森林花园。他将自己的研究灵感归功于英国农业科学家James Sholto Douglas,并著有《Forest Gardening》(森林园艺)。
哈特在他的森林花园
在现代化之前,食物森林是非洲、中东、南亚及其他地区土著社区的主要食物来源。尤其是在热带地区,那里的多物种食物森林曾是主要的生产方式,但土著人用不同的名称称呼这些菜园,特别是斯里兰卡人叫作“森林花园”。
摩洛哥原始的食物森林
现代,取代食物森林的是商业化的单一栽培生产技术。由于常常伴有大量使用人工肥料和杀虫剂、依赖化石燃料的机械化生产技术以及转基因种子,常受到一些复古农学家的诟病。
自哈特这样的园艺家开始调整和试验森林园艺技术,生物地理学教授比尔·莫里森(Bill Mollison)于1978年与David Holmgren合著了一部关于农业的激进论文《永久性农业之一》(Permaculture One) ,进一步提升了这一领域的研究水平。
印度裔美国农业科学家奈尔(P.K. Nair,“农林学之父”)基本上是学术界教授食物森林的先驱,奈尔和莫里森联手为全球食物森林的复兴铺平了道路,但真正让这一理念走向主流的是杰夫·罗顿(Geoff Lawton)。莫里森被封“永续农业之父”,莫里森退休后,他的嫡系传人罗顿担任永续农业研究所所长。
杰夫·罗顿(Geoff Lawton)的约旦《绿化沙漠》(Greening The Dersert)范例
食物森林的启发路径:美国地理学家J. Russell Smith所著的《Tree Crops》(树木作物) -> 日本传教士香川丰彦的立体林业 -> 英国农业科学家James Sholto Douglas著有《森林农业》(Forest Farming),森林农业概念的核心是Agroforestry(农林复合经营) -> 英国园艺家罗伯特·哈特(Robert Hart)的Forest Garden(森林花园) -> 比尔·莫里森(Bill Mollison)与David Holmgren创建的Permaculture(永续农业) -> 杰夫·罗顿(Geoff Lawton)的《绿化沙漠》(Greening The Dersert)范例。而从哈特到罗顿的故事,可以浏览探险家社区Atlas Obscura的文章《The Moroccan Food Forest That Inspired an Agricultural Revolution》(激发农业革命的摩洛哥食物森林)。
到当下,食物森林概念体系的新愿意是,用多产的城市森林和可食用的景观取代我们许多人所居住的灰色混凝土丛林和工厂化养殖的“乡村”。
食物森林概念图
食物森林主题书单
- 《森林花园》(Forest Gardening)by Robert Hart。通过数十年的园艺经验探讨“后院永续农业”。
- 《食用森林花园》(Edible Forest Gardens 1 & 2)by Dave Jacke & Eric Toensmeier。第一卷阐述了森林花园的愿景,并解释了使其运作的基本生态原理。第二卷转向了实践思考:设计、建立和维护您自己的森林花园的具体方法。
- 《创建森林花园》(Creating a Forest Garden by Martin Crawford)。这本森林花园“圣经”展示了如何运用永续农业原则设计、种植和维护你的地块,作者是英国农林研究基金会的主任。
- 《如何打造森林花园》(How to Make a Forest Garden by Patrick Whitefield)。关于种植温带森林花园的指南,作者是一位英国永续农业教师。
- 《森林耕作》(Farming the Woods by Ken Mudge)。在温带森林中种植粮食和药物的综合永续农业方法,汇集了多家概念。作者是康奈尔大学园艺学教授。
- 《社区食物森林手册》(The Community Food Forest Handbook)。合著者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农林学教授John F. Munsell和FREC研究生Catherine Bukowski。
- 森林园艺爱好者社区推荐要读的书。
- 永续农业社区推荐十大永续农业书籍。
- Reddit关于食物森林的书籍推荐。
红杉谷食物森林体系的实例。上层高大乔木遮挡北风但不碍日照,中层小乔木及灌木提供花果。未出现的中下层是粮食、蔬菜、药材及观赏植物。
人物:傅培梅
傅培梅(Fu Pei-mei)是一位台湾女性厨师,她撰写了30多本中餐食谱,并长期在台湾和日本的电视台制作和主持烹饪节目,推广中华文化。
傅培梅在电视节目片场,她梳着整齐的亚洲妈妈烫发,但她从未穿过同一件围裙。
在成为一名厨师之前,傅培梅在父亲的洋行工作,经营进出口生意,并出现在电视广告中宣传电器。结婚以后,丈夫抱怨她厨艺差,出身东北人连饺子都包不好,希望傅培梅能在家做饭育子。结果到孩子们长大上学,傅培梅对烹饪有了兴趣,并有时间专注于学习烹饪。
傅培梅从知名餐厅寻找厨师教她做饭,为此用了两年时间并变卖全部嫁妆。在训练两年后,傅培梅开始开班教自己的学生,从本地家庭主妇,到驻台美军的妻子们。恰好,正是这些社交广泛的驻台美军家属,帮助她联系上了电视台的制片人,从此开始了她的电视生涯。
1982年,傅培梅主持台湾电视公司烹饪节目《家庭食谱》。
从 1962 年到 2002 年的41年间,傅培梅在电视台主持了一个烹饪节目,名为《傅培梅时间》(Fu Pei-mei Time,实际上曾以多个节目名称呈现)。这个节目是台湾电视史上第一个非综艺或新闻性的直播节目,也是台湾第一个烹饪节目,在近2000期节目中,总共介绍 了4000 多道中国菜,在美国和日本、菲律宾等亚洲国家都有观众。
傅培梅是以胶辽官话为母语的,但她能说流利的标准普通话、四川话、粤语、闽南语,以及英语和日语,这让她在职业生涯的后期能够以烹饪大使的身份周游世界,经常被邀请到日本的NHK做客。
傅培梅的多语能力并非天赋异禀,而是源于其独特的家庭背景、特殊时期教育、移民经历以及职业需求。傅培梅抵达台湾后,面对本地闽南语主导的社会,她通过社区互动和电视节目快速掌握了闽南语;而为迎合丈夫的社交圈(常宴请川籍、粤籍友人),她请了来自不同省份的厨师,不只学得了厨艺,还习得了四川话和粤语。
1969 年到1979 年,傅培梅出版了她的三卷英汉双语版烹饪书《培梅食谱》(Pei Mei's Chinese Cook Book),成为华人社区的“新娘嫁妆必备”。1969年,第一卷出版后,就使其在西方国家广为人知。在许多第一代移民家庭中,这些书籍也是他们在台湾生活的珍贵回忆。
1971 年,《纽约时报》餐厅评论家Raymond A. Sokolov在一篇文章中称傅培梅为“中国烹饪界的朱莉娅·查尔德”。1960年代,朱莉娅·查尔德(Julia Child)受艺术家丈夫的影响开始学习烹饪,凭借一部烹饪书籍及其后续电视节目成为明星,将法国菜带入美国公众。美国人提起中餐烹饪的早期先驱,往往会想起北京出身的廖家艾(Joyce Chen)或无锡出身的江孙芸(Cecilia Chiang),但华人社区却纷纷向傅培梅致敬。
朱莉娅·查尔德、廖家艾、江孙芸和傅培梅都是同时代人物,廖家艾和江孙芸的移民经历也和傅培梅相似,只是她们去的美国。
2015 年 10 月,谷歌涂鸦纪念傅培梅诞辰 84 周年。
在 Michelle T. King 撰写的传记《切炒观学》(Chop Fry Watch Learn)中,展现了傅培梅的全新形象,成为“烹饪外交”的桥梁,帮助全球华人社区传承中华饮食文化。她不只是“台湾的朱莉娅·查尔德”,更是战后女性追求自我价值的代表。

美食作家 Luke Tsai 在《TASTE》的文章说,傅培梅培养了一代台湾家庭厨师。
傅培梅和女儿程安琪
傅培梅2004年病逝后,她的女儿和媳妇接棒,继续推广中华美食文化和传授技艺。她们的事业更为灵活,毕竟她们的老妈并不拘泥于“家乡的味道”,早就和方便食品公司建立了合作。
食物森林可能生产健康食材,但怎么吃下去仍旧需要智慧。
观点:和高净值人士要谈的五大话题
这段文摘对结交到职场贵人有用。
想真正进入高净值人士(HNWI)的圈子,你要知道,他们不是在找陪聊,而是找能共振的人。
第一是投资逻辑与布局。
高净值人士不一定天天炒股,但几乎都有投资,从股票、房地产、基金到创投、艺术品等,每个人都有一套策略。他们不在意你有多少钱,而是在意你有没有判断风险的能力。你可以问:“你觉得今年利率走势会不会影响不动产?”或“你最近有看什么新创案子吗?”这不是求教,而是引出讨论空间。
第二是产业趋势与商机。
这几年比特币话题夯,我有个朋友因为对币圈略懂,就常被一些老板找去餐叙,席间大家从零开始问到饱,还叫他做简报。虽然常让他忙到半夜,也缔造许多担任顾问的机会。
当你能谈AI、生物科技、电动车、Web3等趋势时,你不只是观众,而是参与者。高净值人士会好奇你的观点能否提醒他们盲点。你可以说:“我发现某些AI工具已经不只是效率问题,而是能创造差异化。”或者:“你有看ESG基金吗?我最近看到几个绿能案子还满有趣的。”这不只是炫学问,而是提供视野。
展现价值的方式是:让他们知道你不是空谈。
第三是人脉与资源链接。
高净值人士最清楚,钱不缺,缺的是对的人。常听到不少老板抱怨,不是他们不肯出高薪,是找不到好人才。如果你能清楚表达你能引荐谁、拥有哪些专业、解决哪些需求,即使你没钱,他们也会觉得你有价值。可以这样讲:“我跟几个专门做海外税务的律师很熟。”或“我手上有两个创业团队在找初期资金,切入点还满精准的。”重点不是讨好,而是交换。
第四是经营策略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你若能站在解方的立场,才有合作的可能。像是:“现在缺工很多人抱怨,但我们公司改用海外外包后,反而扩张更快。”或是:“我们导入AI自动整理财报,让CFO能有更多时间思考资本市场的策略。”这样的对话,不只是话题,更是展现你能合作的价值。
第五则是格局与自我觉察。
很多人以为成功人士只谈钱,其实他们更看重的是长期精神与人性理解。如果你能坦然分享失败、学习历程与价值选择,他们反而更会尊重你。你可以说:“我以前太急着追收入,结果搞坏客户关系,后来才知道长线思维的重要。”或“我最近在练习够好就好,不再强求每件事都完美。”这样的内容会让你被当作同温层,而不是表面朋友。
最后,错的话题会让你出局。
像是抱怨薪水、骂主管,会让人觉得你是情绪化的人,不具合作价值;谈明星八卦、拍照景点,则显得你没啥见识;炫耀自己多努力?他们更关心结果与效率;问“你怎么成功的?”则会让人觉得你太功利、没诚意。
via 遠見
成功人士爱谈的15件事
这段文摘对参与成功人士社交圈有用。
除非你与皇室贵族有密切的联系,否则你身边大多数成功人士的成长经历和生活都相当普通。许多高净值人士都是白手起家的,他们和你我一样,有着正常的生活和兴趣。
1. 工作顺利。他们也会被问到“生意怎么样?”!他们会谈论他们在亚洲的新业务进展如何,新产品如何进入市场,以及上个季度的丰厚收益。
你:“我读到了你刚刚发布的丰厚收益。祝贺你在充满挑战的环境中取得了良好的业绩。”
2. 房地产价格。 难道不是每个人都这么想吗?他们觉得房价涨得太高了,却又暗自庆幸自己的房子在自己睡觉的时候升值了。
您:置业杂志刚刚将我们评为全国增长最快的房地产市场之一。您看到这篇文章了吗?”
3. 体育。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球队。
你:“你看了昨晚的比赛吗?真是悬念迭起。”
4. 餐馆。很多忙碌的人不在家做饭。他们喜欢外出就餐。他们对新地方很感兴趣。
你:“我们刚刚去了市政厅对面那家新开的意大利餐厅。味道不错。你去过那里吗?”
5. 旅行。高净值人士经常会去度假,而且他们喜欢谈论这件事。
你:“你和家人今年夏天要出去玩吗?”
6. 慈善捐赠。富裕的家族视回馈社会为己任。他们签发支票、担任董事会成员,并出席像你现在所参加的这样的活动。
您:“除了博物馆,您还参与了哪些其他非营利组织?”
7. 投资。好吧,他们可能会谈论股票。更有可能的是,他们谈论私人投资,比如他们拥有部分股权的新餐厅。
你:“你的新餐厅听起来很棒。我们这附近没有一家不错的意大利地方餐厅。你怎么找到做这种特定菜系的厨师呢?”
8. 爱好。当你有钱的时候,爱好就会变成激情。收藏家们通常喜欢和收藏家同行或有真心学习兴趣的人谈论他们的爱好。
你:我欣赏精湛的工艺。我的手表是劳力士。我一直在想:“是什么让某些手表品牌具有收藏价值?”
9. 私募。你猜怎么着?这些人互相投资。如果有新银行成立,他们甚至会互相担任董事。
你:“杰克的银行刚刚被收购了。据我所知,最初的投资者做得相当不错。”
10. 慈善活动。有影响力的人物通常会巡回举办慈善活动。
你:“我们上周参加了大自然保护协会的庆典。食物棒极了。我听说他们换了一家新的餐饮公司。”
11. 周末计划。他们会去好市多购物,也会在家里做一些小项目。
你:“这周末应该会很美好。我会花很多时间打理花园。你有什么计划吗?”
12. 健康。无论富裕与否,当你变老时,医生都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你:“很高兴再次见到你。白内障手术还顺利吗?”
13. 本地新闻。如果他们是推动者,他们不仅会阅读本地新闻,还会制作本地新闻。
您:“我了解到规划委员会已经批准了新工业园区的建设。这对当地税基来说是个好消息。”
14. 家庭。每个人都为自己的孩子和他们的成就感到自豪。
你:“祝贺你的女儿被哈佛大学录取。你一定很自豪。”
15. 政治。最好避开这个雷区。很多人两极分化严重。谈论你当地的代表是最安全的选择。
你:“我们国会议员刚刚举行了一次市政厅会议。这是我第一次参加。你去过吗?”
via ThinkAdvisor
影像:螺栓

这是一个不锈钢螺栓。它只有一个功能:拧紧后,它就一直紧。它不做其他事,也不想做其他事。
安斯库姆四重奏
安斯库姆四重奏(Anscombe's quartet)是一个统计学上的经典示例,它由四个数据集组成,尽管这些数据集的统计指标(平均数、方差、相关系数、线性方程式)几乎完全一致,分布却截然不同。
1973年,当时大部分的统计学家们都认为,用统计值来描述数据才是准确的,而绘制图形是粗略、不准确的。统计学家 Francis Anscombe创建了4组数据,写了一篇论文《Graphs in Statistical Analysis》,发表在《The American Statistician》杂志,用以反驳那些统计学家们。

自该数据集发表以来,人们开发了几种类似的数据集,经典的如Datasaurus dozen,数据绘制的散点图形状非常有趣——其中一个看起来像一只恐龙(Datasaurus)。
那么,在数据分析中必须结合图形化手段。通过制作散点图,可以观察到数据的分布情况,如是否线性,是否存在影响点等重要信息,从而选择合适的统计模型用于后续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