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周刊 下的文章

山巅周刊第263期:提问的艺术


《山巅周刊》定期分享科技、商业、医学及人文资讯,以及商业智慧和最佳实践,每周日发布。

从提出问题到提出正确的问题

asking.jpg

理论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The Evolution of Physics / 物理学的进化》,1966年),因此提问的难度决不亚于回答的难度。"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1ff34653-ac62-448a-81a6-b28a4c2bb2a5.jpg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David Gross在不同场合进一步强调:“搞研究的科学家所能拥有的最具创造力的素质之一,就是能提出正确的问题。(诺贝尔奖访谈,2004年12月)”“学生需要学会提出问题,而不是回答问题。(诺贝尔奖访谈,2008年9月)”

爱因斯坦关注问题对科学进步的普遍重要性,提出问题是创作思维的起点;格罗斯则关注正确问题的创造价值,提出正确的问题是科学突破的关键。从“提出问题”到“正确提出的问题”,体现了科学思维从探索性到精准化的进化——通过广泛探索和知识积累,锁定了那些能够推动理论突破或解决核心矛盾的问题。

如何巧妙地提问

美国软件开发人员、开源软件倡导者,《大教堂与集市》(关于软件工程方法的 1997 年论文和 1999 年书籍)的作者Eric Steven Raymond和Unix专家Rick Moen合作写过一篇文章《How To Ask Questions The Smart Way》(提问的智慧),探讨了如何巧妙地提问。

在黑客的世界里,你所提技术问题的解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提问的方式与解决此问题的难度。

71Mm4VT8W7L._SL1500_.jpg

《学会提问》(Asking the Right Questions by Neil Browne & Stuart Keeley)的作者1是经济学教授,几十所大学聘请他协助培养教职员批判性思维技巧,作者2是心理学教授。

这本书的核心观点是培养批判性思维,通过系统性提问来分析和评估信息,可以作为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入门进阶书,现在已经出版第12版。作为自我提升指南,它在教导如何识别逻辑谬误和操纵性语言、减少对外部权威的依赖以及优化写作和演讲增强沟通效果等方面具有实用价值。

人工智能的进步引发了一场巨变,从一个答案至关重要的世界,转变为一个问题至关重要的世界。最大的区别不再在于获取信息,而是能够提出巧妙的提示。面对不同的AI工具,可能需要专业词汇或者通俗语言描述真实场景和具体需求,以使工具更好用、更实用。

人们在尝试生成式人工智能,以期节省时间和避免落伍的过程中,学会提问才是关键。——山巅周刊第148期:未来之路

就像芝麻开门靠咒语、搜索引擎靠关键词一样,AI应用的关键技巧在于提示词。

用户:“帮我写篇演讲稿。”
比较聪明的AI:当然可以!请告诉我一些关于演讲的具体要求,……
通常遇到傻的AI:以下是一篇演讲稿框架,……

管理者如何提问

高管的工作时间大多花在向他人询问信息上——例如,向团队领导询问最新动态,或在紧张的谈判中向对方提问。但他们很少像律师、记者和医生等专业人士一样磨练提问技能。

是的,传统印象中,记者应该比较会问问题。收藏家马未都讲了一个红领巾采访他的故事:

- 红领巾:请问马老师,你是怎么走上收藏之路的?
- 马未都:我是用脚走上收藏之路的。

有许多专家尝试探索多个领域的提问艺术,但总的来说可能很难。

R2403C_MADRID-1024x576.jpg

致力于指导管理者的Arnaud Chevallier、Frédéric Dalsace和Jean-Louis Barsoux在HBR撰文(The Art of Asking Smarter Questions / 提出更明智问题的艺术),总结了两个原因:

首先,你的专业知识可能会阻碍你。你的职业成就和丰富的经验可能扭曲了你解决问题的方法。除非你认真审视自己的提问习惯,否则很难摆脱这种条件反射的引力。

其次,问题的流动性和多样性可能难以实时处理,尤其是在激烈的争论中。通常,你只有在事后才会意识到某些担忧或选项从未被提出过。

战略问题可以分为五个领域:调查性、推测性、生产性、解释性和主观性,这五种技巧可以推动伟大的战略决策。以下是管理者最应该问的五个问题:

1.调查:已知什么?

想要实现什么,以及为了实现目标需要学习什么。

2.推测:如果……会怎样?

调查性问题有助于深入识别和分析问题,而推测性问题则有助于更广泛地思考问题。

3.富有成效:现在怎么办?

富有成效的问题能帮助你评估人才、能力、时间和其他资源的可用性。

4.解释:那么,什么……?

解释性问题能够引出观察或想法的含义。决策过程应该始终回归到解释性问题。即使是扎实的分析,如果不能理解,也是无效的。

5.主观:还有什么没说?

主观性问题处理的是挑战的本质,同时也关乎个人的保留、挫折、紧张以及可能导致决策偏离轨道的隐藏意图。


人物:路易·达盖尔


人类一直希望保存做过的事情,见过的物件和说过的话,所以文字和绘画有很久的历史,但文字和绘画的保真度并不高。所以《道德经》其实有很多版本,主流记录至少有郭店出土的楚墓甲乙丙简本、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帛书甲乙本和魏晋玄学家王弼的通行传世本(话说这个辅佐三国曹魏、注解《道德经》和《易经》的王弼只活了23岁,太能耐了)。那么在不考虑《道德经》是否为老子所作的认知下,哪个版本才是最接近原作呢?进一步说,为什么那么多人热心注解、以修改原作为大成呢?

摄像和录音技术提供了真正保存“真相”的机会,尤其摄像技术对近代历史和艺术的影响非常大。

从现代科技看来,摄像技术要解决两个问题:镜头和感光介质,一直是照相机的关键组件。

960px-Louis_Daguerre_1.jpg
达盖尔摄于1844年

1839年法国画家路易·达盖尔(Louis Daguerre)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真正的照相机:便携式木箱照相机。1839年8月19日法国政府征购了达盖尔的摄影法工艺,宣布这个发明是一个“无偿赠予世界”的礼物,达盖尔因而被誉为“摄影之父”之一。达盖尔的名字是埃菲尔铁塔上镌刻的72个名字之一。

daguerreotype-giroux-camera.jpg
达盖尔制成的第一台实用的银版照相机,由两个木箱组成,把一个木箱插入另一个木箱中进行调焦,用镜头盖作为快门,来控制长达三十分钟的曝光时间,能拍摄出清晰的图像。

现在普遍使用的照相机的最原始形态是16世纪发展起来的暗箱,其成像原理是小孔成像。虽然暗箱已经能够捕获到鲜明的影像,但如何将其保存下来是另一个挑战。人们在化学上取得突破。

现存最早的照片是由法国退伍军官涅普斯(Nicéphore Niépce)在1826年拍摄的,采用“日光蚀刻法”(héliographie),基于对前人发现的技术改进,在带有光学镜片的暗箱里放进了自己用感光沥青发明的感光板。达盖尔本是法国巴黎一家著名歌剧院的首席布景画家,擅长绘制全景画,发明了立体透视画法,也是西洋镜剧院(Diorama)的老板。为了将技术应用于快速生产,达盖尔成为涅普斯的技术合作者。

960px-Untitled_(point_de_vue),_Niépce_1827_—_HRC_2020_(cropped).jpg
现存最古老的照片,采用日光照射法拍摄,用了8个小时的时间曝光,展示了窗子里看到的乡村建筑

涅普斯去世后,达盖尔将注意力集中在银盐的感光特性上。达盖尔发明的“银版摄影法”(Daguerreotype),曝光时间大大的短于涅普斯的摄影方法,但仍旧过长,而且无法复制(达盖尔及前人设计的相机都是直接出照片,就像宝丽来胶片,不利于影像的传播)。人们还是用这种技术拍摄了上百万照片,通常是肖像照片。随着技术发展,特别是基于同期英国科学家塔尔博特(Talbot)的研究,负片-正片工艺出现,“银版摄影法”很快就过时消失了。

1005px-Boulevard_du_Temple.jpg
这张1838年左右在巴黎拍摄的《圣殿大道》(Boulevard du Temple)被认为是第一张出现人物轮廓的照片。照片需要长时间曝光拍成,因此虽然大街上有许多车轮和行人,但是只有极少许人影。

塔尔博特发明的卡罗版摄影术(Calotype)首先得到一张底片,通过这张底片可以复制岀无数张照片。现在通行的摄影方式基本上就是以卡罗版摄影术为原理的。塔尔博特制作了名为《自然的铅笔》的摄影集,是历史上第一本以摄影集方式做成的书。

561px-1837_Daguerreotype_of_Huet_by_Daguerre.jpg
这可能是现存最古老的人类肖像照片。

后来的照相机

“银版摄影法”的核心技术是利用水银蒸汽对曝光的银盐涂面进行显影,然后在氯化钠溶液中定影,属于解决摄像技术的感光介质部分。达盖尔及前后期的许多人致力于将银盐作为感光材料的研究,最终形成现在常见的胶片。胶片里含银,所以医疗和工业探伤用过的废片,受到回收商的钟爱。

1840年,维也纳大学教授约瑟夫·匹兹伐(Joseph Petzval)博士与德国制造商福伦达合作,制造出匹兹伐镜头,这是世界上第一只由数学计算设计出的、最大相对孔径为1:3.4的摄影镜头。1841年,光学家沃哥兰德发明了第一台全金属机身的照相机,该相机安装了匹兹伐镜头。至此,现代照相机初具雏形。

1888年美国柯达公司(Kodak)生产出了新型感光材料“胶卷”。同年,柯达公司生产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安装胶卷的便携式照相机。1975年美国柯达公司发明第一台数码相机。


声音:1.5°C生活方式


2015 年《巴黎协定》签署,各国在该协定中期望能共同遏阻全球变暖趋势,首次同意将全球变暖幅度控制在比工业化前水平高 1.5°C 以内。自《巴黎协定》进一步采取行动以来,全球年平均近地表温度仍逐年升高,并在2024年突破阈值达到1.55°C。

我们假如遏阻全球变暖是有意义的,而1.5°C的目标设定也是科学的,我们应该在2050年实现二氧化碳净零排放。为了实现这一雄心勃勃的目标,在资源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至关重要。

于是,一般作出以下碳足迹预算,即2030年2.5吨二氧化碳当量、2040年1.4吨二氧化碳当量和2050年0.7吨二氧化碳当量。据估计,家庭排放量约占全球排放量的72%,而仅靠技术解决方案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思考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符合该目标的生活方式被称为“1.5°C生活方式”。

p0flh0c9.jpg.webp

1.5摄氏度的生活究竟是什么样的?

  • 出行方式:绿色能源和人力出行
  • 住房:最容易实现的目标之一
  • 食物:转向植物性饮食
  • 消费品:可修复的产品,以及消费更多文化体验
  • 工作:在家办公

Hot_or_Cool_1_5_lifestyles_FULL_REPORT_AND_ANNEX_B-1.jpg
柏林智库Hot or Cool Institute在报告《1.5-Degree Lifestyles: Towards A Fair Consumption Space for All》中评估了生活方式改变对实现1.5°C气候目标的潜在贡献,在食品、住房和交通等领域提出了建议。

但与一些流行的说法相反,我们的生活方式并非仅仅由个人选择塑造,而是由我们生活的物质、社会和政治环境塑造。比如在COVID-2019复苏初期,大力推动的旅游经济就悖逆了“1.5°C生活方式”倡导的本地化消费。

无意的“1.5°C生活方式”


但有一些影响人们生活方式的行动或干预措施,最初设计并非为了支持1.5°C的生活方式或任何气候目标。然而,其结果可能不仅符合气候兼容的生活方式,而且被证明更为有效。

Raz Godelnik致力于探索可持续商业模式以及企业如何有效应对气候危机,在一篇文章中,他列举了一些例子,说明无意的1.5°C生活方式。

居家办公

疫情带来的后果之一是居家办公 (WFH) 的日益普及,并迅速演变为更广泛的混合办公环境常态化——员工可以灵活地每周至少在家办公几天。

灵活工作环境的设计目标包括提高生产力、扩大招聘范围、提高留任率、降低成本以及支持更好的工作与生活平衡。减排并非该设计逻辑的一部分——但它却是其最明显的成果之一:消除了日常通勤。

GLP-1药物

Novo Nordisk GLP-1药物

垃圾食品不仅带来严重的健康风险,还会对气候产生重大影响,这一问题长期受到关注,但持续成为挑战。

GLP-1药物通过直接抑制大脑的奖赏反应,直接契合人们最强大的个人目标之一:减肥,让人们不再吃薯片、汽水和糖果——这并不是出于内疚或美德,而是因为这些食物不再美味。

个人理财建议

个人理财是另一个例子,它致力于帮助人们了解如何通过明智的储蓄、投资和收入策略更好地管理资金、积累财富并实现财务自由。这个快速发展的行业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播客和个人理财专家,他们致力于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财务状况。我开始关注其中一些人——令我惊讶的是,我很快意识到,许多人实际上都在推广1.5°C的生活方式,却从未提及气候变化,也从未将他们的建议与环境问题联系起来。

然而,最能体现个人理财建议对 1.5°C 生活方式支持作用的莫过于财务独立、提前退休 (FIRE) 运动,该运动受到了广泛关注。有趣的是,即使许多人成功提前退休,他们仍然坚持着帮助他们实现目标的简单生活方式的原则——这些原则与 1.5°C 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值得注意的是,FIRE 与气候或可持续性无关,它只关注两个非常基本的需求:财务独立和提前退休。

提高关税

特朗普政府的新关税当然并非旨在推广1.5°C的生活方式。但通过提高进口商品(包括快时尚和其他非耐用品)的价格,它们可能无意中为过度消费创造了不利的条件。如此一来,关税可能会促使人们更加谨慎地消费,并且——无意中——促进以自给自足为导向的行为。

虽然这些关税的长期效果——以及它们是否会持续存在——仍不确定,但其他一些无意的1.5°C生活方式设计案例已被证明在规模上是有效的。毕竟,这才是任何有意的1.5°C生活方式干预措施的终极目标。


山巅周刊第262期:无用阶级


《山巅周刊》定期分享科技、商业、医学及人文资讯,以及商业智慧和最佳实践,每周日发布。

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在其2018年的作品《今日简史》中认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三大挑战,除了战争的可能回归和环境的崩溃,还有技术的颠覆力量。

unworking-1000.jpg

书中描述未来世界的模样——随着算法的精密化和传感器的技术改进,人工智能可以替代甚至超越人类,同时带来的副作用是,社会上“无用阶级”(Useless Class)的规模日益庞大——由于不用工作或者没法工作,普通人变得没有任何经济价值,连被剥削的价值都没有。

曾经,农奴在农耕时代通过农业劳动支撑了封建经济和社会结构,无产阶级在工业时代通过工业劳动创造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财富,作为一个阶级,他们都占据各自时代人口大多数,虽然不拥有生产资料,却具有推动社会变革的潜力。

到人工智能时代,劳动力却没有价值了。最有希望留存的劳动力岗位比如农业、“三保”和物流业,却也是机器人取代试验最集中的领域。

amazon-drone-prime-air_high-resolution01.webp

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会改变社会结构,很多职业将会渐次消失,这已经成为一种共识。乐观者认为,(1)新的工作会出现;(2)在新的领域寻找似乎能带来向上流动性的替代形式的培训,以适应新的工作。

但新的工作很快也会被改变,然后再消失,也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被再培训成功。传统经济学原理基于农耕时代和工业时代的观察,这些时代各自历经数个世纪的变迁。当1980年代发展起来的机器人,遇上2020年代人工智能的突破性进展,自由市场的进化将是以年计,而不再是世纪。

举例来说,短短20年,电子游戏由“电子海洛因”华丽转身为受产业化支持的电子竞技,大多数人连观念都还没有转变过来,更别说技能和行动。一些做桌面软件的开发者,依次错过了移动应用、SaaS、AI,他们可能没有对自己进行再次的培训,或者学习速度不够快,或者培训不成功。现在的数码摄影枯燥乏味,数码暗房不再需要弄脏双手,一些胶片摄影爱好者可能享受不了这种经历,也学不会调图。

于是模拟一下“创新工作-重新培训”这个快循环,可能三、五年就需要换一个岗位甚至行业,智人适应不了这种快速旋转的老鼠笼,人类社会注定会出现一个庞大的“无用阶级”群体。

许多人对经济价值层面的“无用阶级”即将形成感到恐惧,如何立足呢?会被淘汰吗?

同样是基于对发展缓慢的传统经济的观察,当物质稀缺时,通常按照人的付出分配食物——农奴和无产阶级付出劳动,地主和资本家付出土地和资金,在分配时还常常发生火拼,捡拾地上散落的麦粒或者为提前挤上公交车,都会大打出手。但是现在我们发现一些物质不再是稀缺,而是过度充裕,甚至达到可以免费的程度(比如免费观看影视节目)。人工智能将彻底终结稀缺,彻底改变能源、食品和经济,充裕社会会根据人们的需求来分配资源,以意想不到的方式进入共产主义社会。

不用工作(付出劳动和资本),那么人存在有什么意义呢?人的一生和一只麻雀、一棵树的生物历程一样,本来没有特殊的意义。只是在工业社会,企业和国家要追求经济产出上无极限的持续增长目标(也就是说只认钱——无论公司的故事多么引人入胜,它要么产生现金,要么不产生现金——而且是不断膨胀的钱),通过工作创造经济价值就成为对人的价值共识和普遍标准,不工作,就会死。这是工业社会的需求,继而成为人之间竞争的需求——人类第一次集中表现在经济上的渴求、愤怒和不满足。

人和人、组织、社会和国家之间的关系,很快会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而深度变革,人的价值共识和普遍标准也会变,至少广大无用阶级是会给自己的存在自洽一个充要理由的。

要不,只要自己觉得有意义,人生存在就有意义了,这是一个关乎人生观的哲学问题,没有对错界限。或者如赫拉利预测的进行生物改造,将经济上的不平等转化为成生物学上的不平等。

image-(1).jpg
无用阶级做着看起来有意义的事,或者单纯地发呆 by FLUX.1

向上流动的崩溃

在无用阶级涌现的前夜,我们至少可以看到高等教育、传统优势职业和个人财富三个向上流动的途径在崩溃。

高等教育曾经是通往成功的可靠途径和制造经济不平等的工具。但,现在的孩子们长大了会发现,他们学的都是过时的东西,再学新知识又太慢,群体应付不了机器挑战,内卷内讧有什么用?

创意和知识型职业曾被视为通往社会向上流动的稳定途径。但,人工智能的崛起将极大地重塑劳动力市场,不稳定的零工和副业已经取代了传统职业,使得积累财富或获得稳定变得越来越困难,显著减少通过努力工作而成功的期望。

人们对代际财富的依赖日益增长,继承将成为通往繁荣的唯一可靠途径。但,住房负担已经吸收了大量中青年家庭财富,而真正能够成为优质资产的房产将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家庭背景,尤其是高收入老年人将决定家庭的财富和地位。

future-lives-cover.jpg

Policy Horizons Canada被称为加拿大联邦政府内部的前瞻性组织,2025年1月7日发布政策报告《Future Lives: Social mobility in question》(未来生活:社会流动性问题),预测未来几十年社会流动性将严重下降。报告设想,到 2040 年,“人们可能会开始在公共土地和水道上狩猎、捕鱼和觅食,而无需遵守相关规定。小规模农业可能会增加”。

到 2040 年世界发生的六大变化:

1. 高等教育不再被视为通往社会流动的可靠途径。
2. 拥有一套房子对很多人来说并非现实目标。
3. 人们将继承视为唯一可靠的出路。
4. 人们很少与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人交往。
5. 年轻人对社会流动的渴望与对自身稳定状态的预期相悖。
6. 人类劳动力的价值将缩水。

无用阶级的变迁

经济价值层面的“无用阶级”其实早就存在,比如在“除了喝酒,这里没什么可做”的俄罗斯。在社会边缘为生存挣扎的人,他们不交税,不买车不买房,不领用消费抵扣红包,甚至可能还欠着水电费呢。而那些工作内容就是喝茶看报、或者只是在报告预案模板上改改日期的人呢?


人物:苏轼


苏轼是北宋时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苏轼与他的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辙并列唐宋古文八大家。

330px-Su_shi.png
元代书画家赵孟𫖯绘制的苏轼像

苏轼的父亲苏洵少时不好读书,但能当小官,常常在外公干,母亲将其养大,并教他读书。苏洵27岁时才开始发奋读书,闭门苦读20年学业大进,写得一手好文章。47岁时苏洵携苏轼、苏辙二子赴京拜谒翰林学士欧阳修,三苏父子的作品受到欧阳修的赏识。次年,苏轼、苏辙同登金榜,轰动京师,苏轼方逾20岁。

欧阳修的父亲曾为绵州推官,苏洵拜欧阳修,同为四川人,看来对官道还是挺在行的。
欧阳修尝试“以文为诗”,在诗歌格律下像散文那样畅所欲言,提倡回归唐代韩愈、柳宗元等人的古文风格,提倡诗歌回归真实情感和生活体验,为王安石、苏轼、曾巩等人的宋诗风格奠定了基础。
另外,欧阳修在苏轼科举时担任主考官,其保守派理念影响了苏轼。

苏轼中举后,离开故乡眉山,被任命为河南知县、凤翔府判官等职,最终升任如今杭州、扬州等地的知府。苏轼在西湖疏浚和湖岸线设计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他的诗作《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写道: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xx.jpg
《木石图》、《黄州寒食诗帖》和《前赤壁赋》局部

苏轼散文、诗、词、赋均有成就,且善书法和绘画,是文学艺术史上的通才,存世作品在宋人中最多,也最受青睐。

苏轼的散文为唐宋四家(韩柳欧苏)之末,与唐代的古文运动发起者韩愈并称为“韩潮苏海”,也与欧阳修同为北宋文坛领袖并称“欧苏”;更与父亲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父子三人,同列唐宋八大家。

苏轼是宋诗的代表性作家,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又与陆游并称“苏陆”;其词“以诗入词”,首开词坛“豪放”一派,振作了晚唐、五代以来绮靡的西昆体余风,后世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其赋亦颇有名气,最知名者为贬谪期间借题发挥写的前后《赤壁赋》。

500px-Su_shi-calligraphy.png
苏轼的书法作品《寒食帖》局部

苏轼在书法方面名列“苏、黄、米、蔡”“宋四家”之首;在绘画方面,他开创了湖州画派,提出了写意的“士人画”(即“文人画”)理论;在医药养生方面,后人将其作品与沈括的药方、文章合编为《苏沈良方》……

苏轼为官,在新旧党争(围绕北宋王安石变法引发的政治斗争)中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变法作为,也不同意旧党司马光尽废新法的守旧之举,最后两边不讨好,终生当不了宰相,仕途坎坷,还两次被流放。

一次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躬耕于湖北黄州的农耕生活,遂自号“东坡居士”。

一次流放到海南岛,期间对当时缺乏书面记录的原住民传统进行了精彩描述。

苏轼入仕为官40年间,在北宋五任皇帝的朝中或者地方为官,但官位都不高,总是疲于应付党争,辗转无数地方,基本没有固定在某地、某职持续稳定工作过。

官运不亨通,但除却文学艺术成就,苏轼还是一位名副其实的美食家,他曾写过自己用各种花卉、玉米、大米以及多年来在各地家中种植的各种水果酿酒的爱好。最好的例子,是一道至今仍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猪肉菜——东坡肉。

苏轼在后世广为人知的遗产是诸如《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这样的诗词和东坡肘子,大众知名度远超恩师欧阳修,可见生年真是颇费周章,后人看来雅俗共赏。以至于少有人记得他的政治建树,却对野史传说中的苏小妹等津津乐道。

v2-7953a2a32d8d8bf9775897d1b6335937_720w.webp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以情感的深邃和意境的美妙而广为传颂,是中国人最为熟知的苏轼作品

但这正向我们展示了他在生活追求上的秘诀,也代表凡人对活生生、接地气之名人的高度接纳。他的文学艺术作品因深刻的情感共鸣和哲学洞见而历久弥新,诗歌和散文常探讨生活、自然和人性,成为东方文化的符号之一。

《苏东坡传》是国学大师林语堂最得意的作品,中国现代长篇传记开标立范之作,用英文写成,于1947年首次出版。这本传记文字富有浪漫洒脱、情感丰富的西方传记风格,在苏轼的文学成就和生活态度方面着墨较多,比如:

苏东坡从古籍中总结出四条生活法则,表达了他常识性的简朴生活哲学:
一曰无事以当贵。
二曰早寝以当富。
三曰安步以当车。
四曰晚食以当肉。

这些文字反映了苏轼对闲暇、健康、自然和饮食的独特看法,可以在《前赤壁赋》、《上张安道养生诀论》、《和陶归去来兮辞并引》和《东坡志林》等作品中找到丰富的记述。

a018dee3817c3b269eb5038250dbbac5.jpg

C4C6ED72169582A3144A93027F8615F23F43E620_size466_w2520_h960.jpg

眉山三苏祠博物馆是苏轼及其家人的荣誉,展现这位伟人一生中经历的丰富多彩的冒险和兴趣爱好。元朝时故居和庭院被改建为祠堂,明朝时毁于战火。1665年,清朝皇帝下令重建祠堂,以便文人墨客和名流能够瞻仰苏家。


声音:榜单中的思想家


Forward Thinkers

为纪念成立30周年,Project Syndicate 推出 “前瞻性思想家”(Forward Thinkers)榜单,甄选出30位有望在未来几十年塑造国际话语体系的思想创新者。人工智能初创公司 Amini 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Kate Kallot是榜单中唯一的企业家,以解决非洲的数据稀缺问题为使命。

TIME100/AI 2023

Kate Kallot曾在 2023 年入选《时代》杂志人工智能领域最具影响力人物 100 强(TIME100 Most Influential People in AI),当期榜单的AI领导者是Anthropic的首席执行官和总裁Dario 与 Daniela Amodei夫妇。TIME100/AI 2023

TIM240916-AI-Cover-FINAL.jpg

2024 年 9 月 5 日,《时代》杂志公布了第二届年度人工智能 TIME100 榜单,表彰了人工智能领域最具影响力的 100 人。2024 年《时代》杂志人工智能 100 强特刊的全球版封面上有 18 位上榜者,当期榜单的AI领导者是Google 和 Alphabet 的 CEO Sundar Pichai。TIME100/AI 2024


工具:Android Quick Share


许多人不知道如何在 Android 手机和 Windows 计算机之间快速共享图片和文档,总是借助一些即时通讯软件帮忙,但图片可能被压缩,文档也有泄露的风险。实际上 Android 有自己源生的方案。

videoframe_9457.png

Quick Share在附近的 Android 设备和 Windows PC 之间进行无线共享,发送和接收照片、文档等。Windows PC 需要运行 64 位 Windows 10 及更高版本(或基于 ARM 的设备运行 Windows 11 及更高版本),下载和安装Quick Share,并确保已启用 Wi-Fi 和蓝牙;而 Android 6 及以上版本的设备上已预装 Quick Share。


影像:桌面电脑


1980年代,IBM PC 5150 作为个人电脑之父,真正推动了家用个人电脑市场的兴起。

IBM  PC 5150
via 山巅周刊第98期:PC 40 岁

2000年代,DELL OptiPlex 专为现代工作场所而设计,代表了典型的桌面电脑。

optiplex-13-5-franchise-1920x1440-mod8-expanded1.jpg

2020年代,可以使用仅占用 A4 纸四分之一空间的便携式工作站加AR眼镜开启全新的工作方式。

AXhJSiVH5NMPAEBnwsCKPm-970-80.jpg.webp
Anthony Spadafora可以将整个办公桌轻松放入背包 via tomsguide.com


山巅周刊第261期:消费者应该阅读包装标签


《山巅周刊》定期分享科技、商业、医学及人文资讯,以及商业智慧和最佳实践,每周日发布。

Annie Foley的血压一直很低,大约在110/70左右。但最近三个月,她的血压飙升至140/90、158/90甚至172/100。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Annie回顾了一下自己的生活习惯,发现过去几个月里,一直用甘草茶代替苏打水,而且喝得很多。

b1e76269-065a-408b-9dcb-e72205fcb856.jpg

在好奇心驱使下,她翻出了茶盒,发现了从未见过的警告:消费者不要每天使用产品超过四到六周。


山巅周刊第260期:微退休


《山巅周刊》定期分享科技、商业、医学及人文资讯,以及商业智慧和最佳实践,每周日发布。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有足够的钱、足够的健康和足够的自由来享受晚年。虽然绝大多数人都在筹划,努力工作,为退休而存够钱,就算实现了梦想;但享受晚年的人并不是同样多,因为钱好像始终未够,又积劳成疾,并且因为家庭需求及个人惯性,工作根本停不下来。

62739f886fe17320e5c5c60e054e68ef.jpg
微退休(Micro-Retirement):趁还没太迟,尽享自由

年轻时,有时间和健康,但可能缺乏财富。晚年,当时间稀缺时,财富可以增强体验。经济短缺一直笼罩着这些人的生活,“穷怕了”使他们不敢在积累金钱方面有一丝松懈。


山巅周刊第259期:转行和重新发明轮子


《山巅周刊》定期分享科技、商业、医学及人文资讯,以及商业智慧和最佳实践,每周日发布。

Tobias Løfgren是丹麦乐高集团的软件工程师,他在《Wheel Reinventor's Principles》(车轮重塑者的原则)一文中警示:重新发明轮子有一些不可忽视的缺点。

1520198771155.jpg

  • 可能很耗时,需要投入大量时间。
  • 最终产品可能不如现有解决方案。
  • 容易陷入无限递推的困境。为了制造轮子,我还必须重新发明锤子吗?锤子的把手呢?

所以重新发明轮子是一个讽刺的陈词滥调,试图复制其他人已经创建或优化过的基本方法,却很可能会产生较差的结果。这三个缺点,在转换专业上也雷同地存在。


山巅周刊第258期:人形机器人的终极形态


《山巅周刊》定期分享科技、商业、医学及人文资讯,以及商业智慧和最佳实践,每周日发布。

相对人工智能虚拟机器人,更有前景的物理形态是将人工智能融入机器人,就是现在流行的术语——具身人工智能(Embodied AI,EAI),典型例子包括自动驾驶汽车和无人机,这些物理设备使用包括传感器、马达、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在内的一系列技术与周围环境进行交互并从中学习。与认知人工智能从人类和数据源对世界的描述中学习不同,具身人工智能能够从物理世界的经验中学习,直观表现是更灵活,更真实。

日本一直引领人形机器人领域,本田早在 1986 年就开始试验人形机器人
日本一直引领人形机器人领域,本田早在 1986 年就开始试验人形机器人。via HONDA'S ASIMO

具身人工智能的基本原理可以通过几个核心原则来解释:


山巅周刊第257期:消费电子打盹了


《山巅周刊》定期分享科技、商业、医学及人文资讯,以及商业智慧和最佳实践,每周日发布。

百年来,给人类带来最大快乐的是消费电子产品。从收音机开始,发展至今涵盖电视、电脑和智能手机,并由此滋生出粉丝群体、极客群体和一众生产消费电子产品的科技公司,比如索尼(Walkman和PlayStation)、苹果(iPhone和Mac)和三星(智能手机和电视)。

consumer-electronics.jpg

消费硬件领域的新产品可以推动客户采用并创造新的收入来源。个人电脑帮助普及了互联网,智能手机创造了一个应用生态系统。但现在,在高端笔记本电脑、可折叠智能手机和语音控制设备经历了多年的爆炸式增长之后,大型科技公司在几乎没有推出新硬件的情况下进入了人工智能时代,用户也倾向于使用相对较旧的设备与人工智能技术进行交互,比如通过电脑浏览器或手机麦克风和聊天机器人或虚拟助手对话。


山巅周刊第256期:人工智能的实用性


《山巅周刊》定期分享科技、商业、医学及人文资讯,以及商业智慧和最佳实践,每周日发布。

网上大多数谈论人工智能大模型实用性的人都对事态的发展过于自信,要么极其乐观,声称短时间(比如三年内)所有工作都将实现自动化;要么极其悲观,表示它们没有做出任何贡献,也永远不会做出贡献。

image_870x_676cfd7922fc5.jpg

有两个应用人工智能的例子,这些并不那么极端的人认为,人工智能不能做大多数事情,但提供了相当大的价值。